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王挺宇」標籤的文章

王挺宇

圖片
圖文分享自臉書 㮣藝術Gaiart 贊助  ·  Gaiart第39檔【旅詩/王挺宇個展】展期11/11-12/10 上星期六開幕以來,每天都有很多前輩和朋友來看王挺宇的個展。也有許多慕名而來的粉絲,想一窺藝術家的轉印和堆高技法。 其實很多時候,看得到的—畫布上的是技術,看不到的—畫布外的才是藝術的所在。藝術家真正厲害的,真正獨門的,不止於他的繪畫技法,而是他的頭腦和雙眼,在於他如何看待這個世界,再去建構屬於他的世界。 王挺宇對於「操作繪畫」這件事是得心應手,從他的畫面構成和色彩鋪排,證明他是天生的畫家。而他並沒有因為能熟稔的掌握繪畫而鬆懈,反而比大家更努力擴充各類知識的寬度和深度。王挺宇清楚知道,「知識」能讓創作更清晰有力,他就越能詮釋宏大的命題,越能全面掌握畫面局勢。作品內容看似日常物件的聚集,但真正陳述的主題絕非日常,是超乎想像的世界觀。 星期六下午藝術家會在畫廊導覽,挺宇是個很會說作品故事的藝術家,歡迎大家來看展^ ^ 作品:烏拉諾斯的花園 The Garden of Uranus ,壓克力彩、畫布 Acrylic on canvas,145x145cm,2017

王挺宇

圖片
圖文分享自臉書 㮣藝術Gaiart Gaiart第39檔【旅詩/王挺宇個展】 開幕酒會2017 11/11(六)3pm 展期11/11-12/10 創作自述|王挺宇 在市集中,蔬果販攤位上總擺放著色彩鮮艷的水果,剛收割下來的新鮮蔬菜,上面還綴著今晨的露珠;而魚販也陳列著漁人們還未天亮就出海捕魚的辛勤結果,無論這些魚種,在海中是多麼的紛雜自處,商人們總是不厭其煩的將牠們歸類排列,似乎牠們原先在海中就是呈現這麼一種豐饒並整齊的樣貌。 人,似乎原本就具有一種排列與整理的本能,呈現出一種自然秩序與規律的本質。這種「美」無論是為了讚頌上天或是滿足自我,但其所呈現的是一種周而復始、永恆不變的儀式,就如同四季與星辰的那種規律,人們在地上的活動也確切的體現了此種規律的本質。 但人們自身,卻與這種「美」背道而馳,我們會生病、衰老和死亡,我們還會爭奪與消滅彼此,人性與時間造就了許許多多的變數。我們會在國慶閱兵大典上排列自己,或是運動大會上將自身整齊的排列,在那瞬間似乎能夠對抗種種的衰敗,但那仍舊只是過客般的宣示,而並非是接近永恆的儀式。即便我們使用了「子嗣」來複製自己,仍舊無法逃脫作為旅人的命運。 在童年時,有很大的一部分時間是在山中度過。我們面對一座翠綠蓊鬱的山,頭腦裏面是「山」的概念,但當你接近並置身其中,會發現山是一種自然植物不斷複製自身並交雜而成的集成體。但當你離開山再回到山時,即便植物本身有新陳代謝,但我們並無法感受到有甚麼不同,因為山就是山,它永遠站在那邊,它就是一片不變的綠色。而當我們睡覺時,工作時,死亡時,「自然」仍然是「自然」,它仍然在那邊靜靜的生長,整理自身,並維持它那不變的面貌。 在我的創作歷程中,我所要闡述的一直是「自然」,只是這個「自然」並非是客觀上的自然,而是人在媒體上所留下的圖像,所建構出的智性自然。 對我來說,藝術家的角色比較像是市場的小販或是吟遊詩人,透過想像力與創造力來服務沿途的旅人。而這些作物或漁獲就是那些在媒體角落的圖像。當你關掉電腦銀幕時、沉睡時,他們仍舊靜靜的生長,如同植物一般。 而創作這件事,本質上就是收集與再現,就如同熱情的小販般、喋喋不休的說書人,把我採集到的收穫以及我看到的世界,誠實地呈現在各位旅行者面前。 在市集中,蔬果販攤位上總擺放著色彩鮮艷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