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志超
分享自臉書
畢卡索:「我花了一生的時間, 學習像孩子一樣畫畫。」
這是許多人看過黃志超作品的感想, 他近年的創作回歸初衷, 充滿稚拙的愉快, 呈現純真的藝術性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▌藝術家專文
從80 SOHO看黃志超的台灣風景
黃志超1941年生於廈門鼓浪嶼, 祖籍是湖南長沙。他是著名革命家黃興的後代, 和這位不刻意提及的叔公, 一樣有著家族的叛逆因子, 這剛好是作為藝術家所需。
.
從2017年作品回顧黃志超的創作, 他在古人、現代人、東方、西方中, 尋求新的個人風格, 如當代藝術混合著多種流派。1972年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在舊金山的一個畫展中收藏他兩件作品之後, 就前往紐約, 並在那裏創作達40年。
從2017年作品回顧黃志超的創作, 他在古人、現代人、東方、西方中, 尋求新的個人風格, 如當代藝術混合著多種流派。1972年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在舊金山的一個畫展中收藏他兩件作品之後, 就前往紐約, 並在那裏創作達40年。
.
他最早與丁雄泉、陳昭宏成為紐約三劍客, 在台北發表創作。黃志超從廈門移居上海、台灣、紐約、中國等地, 各地域的生活, 使他成為古今中外多元文化混合的藝術家。他生於廈門, 十歲到台灣, 三十歲去紐約, 他以修骨董作蠟染的底子, 轉向純藝術創作。1972年前往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研究, 70至90年代待在紐約, 受新繪畫浪潮洗禮, 成為紐約新素材的表現派畫家。過程中, 黃志超以東方哲學思想與西方現代藝術的養成, 重新形塑他的繪畫風貌。他曾向台灣現代畫之父李仲生習畫, 李仲生教導他自動技法, 與現代藝術觀念。
他最早與丁雄泉、陳昭宏成為紐約三劍客, 在台北發表創作。黃志超從廈門移居上海、台灣、紐約、中國等地, 各地域的生活, 使他成為古今中外多元文化混合的藝術家。他生於廈門, 十歲到台灣, 三十歲去紐約, 他以修骨董作蠟染的底子, 轉向純藝術創作。1972年前往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研究, 70至90年代待在紐約, 受新繪畫浪潮洗禮, 成為紐約新素材的表現派畫家。過程中, 黃志超以東方哲學思想與西方現代藝術的養成, 重新形塑他的繪畫風貌。他曾向台灣現代畫之父李仲生習畫, 李仲生教導他自動技法, 與現代藝術觀念。
.
黃志超2010年回台定居後開始創作「台灣風景」, 他記錄每個景點, 將龐雜的訊息分類歸整, 發掘重點及特色, 化為造型, 在手稿中呈現完整構圖。「手稿, 最原始、最根本、最重要」這是李仲生教授的觀念。處理大量訊息的難度在平衡與和諧, 他用簡單的線條代替文字敘事, 十分有趣。
黃志超2010年回台定居後開始創作「台灣風景」, 他記錄每個景點, 將龐雜的訊息分類歸整, 發掘重點及特色, 化為造型, 在手稿中呈現完整構圖。「手稿, 最原始、最根本、最重要」這是李仲生教授的觀念。處理大量訊息的難度在平衡與和諧, 他用簡單的線條代替文字敘事, 十分有趣。
.
看黃志超作品的趣味不僅於此, 觀賞「九份老街」, 歷史的階梯轉化成黃志超的創作語彙, 當中不乏採取東方繪畫的題字手法, 將文字巧妙融入熱鬧的街道畫面裡。近作「太魯閣」, 隨遊山玩水的路線, 讓觀者穿梭在內, 轉來轉去柳暗花明、頗有悠然見南山的況味。作品主要特色是, 脫離了傳統繪畫的透視, 不刻意強調遠近景, 若抽取畫面中的物件, 不論將物件置於哪裡, 都各有意義, 這樣錯覺式的距離表現, 拉大空間感, 使觀者穿梭於古代與現代之間。手稿, 顯示一件作品的的精心鋪排。
看黃志超作品的趣味不僅於此, 觀賞「九份老街」, 歷史的階梯轉化成黃志超的創作語彙, 當中不乏採取東方繪畫的題字手法, 將文字巧妙融入熱鬧的街道畫面裡。近作「太魯閣」, 隨遊山玩水的路線, 讓觀者穿梭在內, 轉來轉去柳暗花明、頗有悠然見南山的況味。作品主要特色是, 脫離了傳統繪畫的透視, 不刻意強調遠近景, 若抽取畫面中的物件, 不論將物件置於哪裡, 都各有意義, 這樣錯覺式的距離表現, 拉大空間感, 使觀者穿梭於古代與現代之間。手稿, 顯示一件作品的的精心鋪排。
.
每每端詳黃志超的台灣風景系列, 會驚喜於他豐沛無窮的想像力, 然而它們並非憑空想像, 這些編排、造型、圖騰、型態…來自他熱愛收集古董, 對於古文物的豐富知識不亞於學者專家, 走過千山萬水, 才成就一件作品。尤其在1970到1990年間, 受紐約Soho最前衛風潮的洗禮, 更使黃志超近作如此擲地有聲。
每每端詳黃志超的台灣風景系列, 會驚喜於他豐沛無窮的想像力, 然而它們並非憑空想像, 這些編排、造型、圖騰、型態…來自他熱愛收集古董, 對於古文物的豐富知識不亞於學者專家, 走過千山萬水, 才成就一件作品。尤其在1970到1990年間, 受紐約Soho最前衛風潮的洗禮, 更使黃志超近作如此擲地有聲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80 SOHO 放浪潮
80 SOHO 放浪潮
黄先生,您好!
回覆刪除我是龚韵梅, 您还记得我吗?---(姚庆章的学生)。 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。 上一次在纽约吃饭还是18年前。 后来我搬到马里兰DC,之后打电话也没联系上您。最近看到您创作的新作品。独具一格,勇于变革 令人耳目一新 。很偶然, 一位刚到DC的台湾友人帮我找到您的blog。希望借此联系到您吧 gongarts@yahoo.com